天使的心聲
歲月匆匆,我從事臨床工作已有10余年,褪去了剛踏入社會的那份幼稚,在醫(yī)院的培養(yǎng)下,已經(jīng)成為科室的業(yè)務骨干,回顧過去,有歡笑也有痛苦,有收獲也有失敗,有認可也有委屈。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當中,通過與同事的相互學習、相互幫助,我更多的是學會了擔當和理解。
護士的工作是相當辛苦和繁重的,就拿倒夜班來說,我曾經(jīng)做過一個統(tǒng)計,一個月31天,一個護士姐妹共上了16個通宵,有的上班10年,有8個春節(jié)在醫(yī)院度過。工作再辛苦我們也不害怕,但是病人的不信任和不理解,有時會讓我們傷心流淚。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,我們秉著這樣的信念從醫(yī)學院畢業(yè),但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,更多的是重復和繁瑣。
我們是人們所說的天使,作為一個護士,我們要了解患者和家長的需要,要了解病情,讓患者和家長得到安慰,使患者得到健康指導。因此,護士需要熟悉患者病情、治療進展情況,患者性格愛好、家庭背景、經(jīng)濟狀況等,只有在充分了解患者需要的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護理活動。
記得有一個10歲的女孩,因大葉性肺炎從外院轉入我科做纖支鏡手術,手術的前一天晚上,病人家長就對我們值班護士非常的不滿,并進行了投訴,認為護士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提手術兩個字,值班護士很是委屈,她只是在按正常流程進行宣教。后經(jīng)過與家長溝通才了解原來孩子不配合治療,疫情期間只有媽媽一人陪護,焦慮,害怕又自責,不敢和醫(yī)生進行溝通,家庭關系的特殊性,母親只能獨自承擔所有的壓力,情緒無處宣泄家長便把矛頭指向了值班護士。后來科室護理人員針對這個患兒家長的特殊情況,制訂了個性化的護理方案。每天護士長都會關注孩子的病情和家長的心理狀態(tài),與家長進行溝通,并不斷的鼓勵和夸獎孩子,讓家長的心情放松。同時更換她最信任的一位護士為他的責任護士來增加她的信任度。并將她的情況及時反饋給主治醫(yī)生和麻醉醫(yī)師,由他們詳細溝通病情和手術事項。孩子配合治療,家長的情緒也得到緩解,主動撤銷了投訴,出院時也很認可我們的技術和服務。
每天干著同樣的工作,每天每根神經(jīng)都繃得很緊,我們不能放松,我們不能敷衍,我們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,面對的是責任,我們很榮幸我們是白衣天使,我們熱愛護理事業(yè),熱愛我們的患者,熱愛我們的同事,有了愛,世界是絢麗多彩的,有了愛,世界會變得更美麗。
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會更加的努力,讓我們得科室成為溫馨的大家庭,在醫(yī)院的發(fā)展史中留下我們奮斗的痕跡。
兒科一區(qū)